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纸线装书工艺
◎最早的线装书出现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古代图书印刷出版的“黄金时代”,开始出现多种多样的装帧形式,如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均产生于宋代。“线缝作册”是当时的书籍装帧形式之一。
◎线装书成为中国古籍的代名词
线装书始于宋代,通行于明代中叶,至清初而大盛。这种装帧形式,便于翻阅,不易破散,在我国书籍传统装帧技术上是最进步的,故而一直流行了几百年。“线装书”也成了我国古籍的别称。
◎古籍记载的线装书
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载:“王洙原叔内翰常云:作书册,粘叶为上,久脱烂,苟不逸去,寻其次第,足可抄录,屡得逸书,以此获全。若缝缋岁久断绝,即难次序。”
南宋罗璧在《罗氏识遗》载:“余谓书少而世不知读,固可恨。书多而世不知重,尤可恨也。唐末年犹未有摹印,多是传写,故古人书不多而精审,作册亦不解线缝,只叠纸成卷,后以幅纸概黏之。”
◎线装书的特点
线装书多用宣纸印制,以安徽泾县手工宣纸最为著名。手工宣纸色泽自然,韧性柔软,吸墨性好,印刷墨色清纯,字迹清晰,不反光、不累眼,视觉舒适度高,非常适合中老年人阅读。手工宣纸采用特殊防腐技术,防蛀、防霉,能久存近千年,故有“纸寿千年”之说,便于图书收藏。线装书多为竖版,分量轻、易翻折,便
◎线装书的现代魅力
宣纸线装书传递着古色古香、浓厚典雅的文化气息,在现代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著名编辑出版家谢云先生认为:“用料、印刷、装帧是印刷物的三大要素,与印刷物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线装书一般用宣纸或毛边纸采用特殊方式印刷,用这种传统的印刷装帧形式能够别具一格地体现学术、艺术价值和书籍装帧印刷的特色。”
著名学者邓云乡在谈到线装书时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首先在于它的载体线装书,没有线
◎线装书的制作工艺
一本宣纸线装书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从宣纸生产到全书制作完成,全部工序细分多达300余道。除少数几道工序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其他所有环节都需要熟练工人全手工完成。
宣 纸
采用久负盛名的安徽手工宣纸印造,从原料加工到最后成纸,需经制浆、捞纸、压榨、焙纸等100多道工序。
制 版
以博物馆藏书画真迹为蓝本,借助现代科技设备制版,印刷后色彩逼真,一如原作。
裱 纸
手工宣纸质地绵薄,不易被印刷机吸附,印前需裱上一层较厚的铜版纸,印成后将二者分离,留下宣纸,铜版纸则被丢弃。印制宣纸书废料费时,这也是它比一般精装书昂贵的原因之一。
印 刷
宣纸比一般纸张质地薄,进入印刷机后的破损率很高。采用仿真技术彩色印刷,对色彩要求更为严格,略有瑕疵的印刷品将被废弃。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宣纸彩印5000张,最后能留下的印刷半成品仅1000张,废品率极高。
半 成 品
手工宣纸色泽自然,韧性柔软,吸墨性好,印刷墨色清纯,字迹清晰,不反光、不累眼,视觉舒适度高,非常适合中老年人阅读。
折 页
宣纸很薄无法实现双面印刷,只能利用折页来达到正反两面的效果。一个熟练工人手工折页,大8开一版四面(即两个筒页),用时需要8秒。
夹 衬 宣
制作高档宣纸线装书才会用到夹衬宣这道工序,每个筒页夹一张宣纸,书页两面不易透光、透色,成书后更加美观。
配 页
将所有折好的书页,按照次序排好,由一位工人依照顺序将一本书的页面按照顺序配齐。
检查理齐
内页配好后的第一道质检程序,亦称“撞页”,指检查印在书页侧面的代码,查看有没有页码放错了顺序。
压 平
确认书籍的配页没有颠倒或者缺失之后,将书放入压平机压平。压平的书页,要经过第二次检验,除了检查代码外,还要与样书核对,如印刷不合格的页面也要剔除。
齐 栏
齐栏的作用是将书籍分散的内页固定。书册要进行刮页,将书页的四折边刮平,以免齐栏时书页拱翘。
打 眼
在固定的位置,凿出两个圆孔,分别在书籍上下长的三分之一处。
穿 纸 钉
将特制的纸钉塞入孔中,用木槌打实,将内页固定。纸钉由宣纸制作,需要手工搓捻而成。
贴 封 面
封面用宣纸配染而成,手工贴于书页之上。
切 书
将书页按照尺寸切除多余的部分,经过裁切的面要经过手工打磨。
包 角
用料采用绫绢再托裱一层宣纸,再用黏合剂粘合,包角整齐平滑,可保护书角,使其不散、不折、牢固耐用。
穿线订书
采用双股白色锦丝线手工缝制,6眼线装,起针与收针极为讲究,线头起始不留痕迹。
贴 签 条
将签条贴于封面左上角,熟练工人不用尺量,也能粘贴精准整齐。
上 函 套
将配齐的书册放入手工制作的函套中,至此,一套精美的宣纸线装书籍装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