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楼氏初辑宗谱》解读
2022-11-16
浏览次数:468   
发布者:

《姚江楼氏初辑宗谱》解读

楼建立

 

《姚江楼氏初辑宗谱》书部六卷 

一、引子

我小时,父亲告诉我,楼家的祖先在河南,后有一支系到了东阳,现在长河垫桥的楼氏是东阳的后代,老楼屋是垫桥楼氏祖先落脚的地方。三百多年前,楼家三兄弟分家,老大住老楼屋,老二老三另建造了西楼屋和东楼屋。父亲还告诉我,西楼屋人辈份最小,东楼屋人辈份最大,我问这是何原因?父亲说西楼屋的人比东楼屋的人富,结婚生子早,代数多了,辈份变得小了。

我更小时听爷爷说,楼家祖上也算名人望族,有人做过大官。楼姓的木字傍是皇帝送的,后来家道中落,都以种地为生。那个时候听爷爷戏说,也只是懵懵懂懂,我还不知道楼字怎么写。

五十多年过去,自己已做了爷爷,轮到我给孙子讲故事了。为了把故事讲得比我爷爷更好,我在网上搜索了楼氏家族的历史,才慢慢了解,知道了楼氏起源于东楼公。

据史马迁的《世纪.陈杞世家》记述: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史料考证东楼公为夏禹王的第三十六代孙,名娄云衢,夏朝第五世君主少康的后裔

历史上,因大禹治水有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姓姒si),黄帝之玄孙。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将以前的帝位禅让制改为世袭制,结束了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开始向奴隶制社会转变。后来禹东巡至绍兴,召集各诸侯开会时驾崩,葬于绍兴东南会稽山禹的五世孙少康派庶子无余守禹陵,禹后人世代相传,在会稽山麓形成了禹陵村,该村以姒姓为主。禹死后,夏朝由子启继位到禹十四世孙履癸时,夏朝被商汤推翻,夏朝历经471年汤建立商朝履癸被商汤放逐到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一带),为防商汤追杀,履癸二子仲和、仲礼隐姓埋名,将姒姓改为娄姓,隐居于民间。周武王伐商纣而统一天下,周武王派人找到了禹的后代,名娄云衢,是夏禹的三十六世孙,已改姒姓娄周武王以无木不楼,无水不源遂赐木为楼,封娄云衢为杞国君,主持夏朝的祭祀,号“东楼公”故东楼公的后人以楼为姓娄、楼与姒同宗。

河南杞县东楼公为中华楼氏始祖,据《姚江楼氏初辑宗谱》记载,东楼公七十六世孙、奉化宋录事公承皓为宁波楼氏始祖录事公五世孙萃为姚江楼氏始迁祖。

 

二、姚江楼氏初辑宗谱

《姚江楼氏初辑宗谱》(以下简称宗谱),详细记述了奉化楼氏宋录事公第五世孙萃,迁徙余姚后,萃公曾孙润、涧兄弟二房,润公迁徙潮塘,涧公迁徙低塘的迁徙史。对研究余姚、慈溪两地楼氏源流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不少记述具有历史价值。

《宗谱》起编于一九二八年春,完于一九二九年仲夏,历时一年多,全谱共六册计八卷,昼锦堂初排印,木活字本。由当年已七十七岁高龄,福建即补直隶州知州、历任福建霞浦、长乐、归化等县知县徐华润(雨舫)主纂,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倍先生为显章公写像赞。

宗谱共排印十二套,草谱一套。以诗书易、礼春秋、号五经、当讲求十二字排序,草谱一套为字号

 

宗谱保存完好

套为六册,按孝友睦姻任恤六字排序分别由姚江楼氏的各支系保管。潮塘派保管“书、易”两套,“书”部由潮唐维新公房房长士标保管,“易”部由维亨公房房长日章保管。低塘派保管十套,草谱由董事保管。目前仅发现一套部,而目前“书”部的保管者不是维新公后人,而是维亨公派后人金祥、金水俩兄弟保管,不知当时是发谱时没按谱

 

民国己巳仲夏

中记载发放,还是领谱后二人不注意中互换,这就不得而知了

《宗谱》卷册,内容较为丰富,有:序、原序、凡例、绘像、勅书类、宗贤传、节孝传、昼锦堂杂记、初辑印谱同人名次、祭文式、谱名次、族规、族箴等;卷一”册为姚江楼氏一至三十一世系瓜瓞图;卷二卷三合为一册,称“睦”,内容有源流世系表、润公房勇仁公支承祖公派世系表;卷四“姻”册,为涧公房胜真公支颖通公派世系表;卷五卷六合为一册,称“任”,内容有涧公房胜真公支颖连公派世系表、胜真公支颖述公派世系表;卷七卷八卷末三卷合为一册,称“恤”,内容有涧公房胜真公支颖达公派世系表、胜真公支颖()公派世系表、旁支备考、跋。

宗谱》“跋”详细记述了编谱历史背景:我族由明州奉化迁姚江,迄今已历三十余世矣溯五世祖萃公迁徙以来,椒衍瓜绵,子姓日盛当十一世分为大二两房,大房勇仁公支卜下垫桥(注:即潮唐,现为慈溪市长河镇贤江村),二房胜真公支世居低仰镇(注:现为余姚市低塘街道楼村),累叶相传,尚幸昭穆尊卑,厘然可辨。所赖前清乾隆年间,二十四世大中公搜辑先代宗敬、锦环二公遗著,录有藏本,迨及二十五世显章公起意增修,复得哲嗣登堂公相辅为理,父子同心,乃成世系全帙。目前阅时,既久生齿益蕃,且恐钞本留遗蠹损莫测,爰集族人公议,将两房分纂钞谱合而付诸排印,庶几同源异派,开卷了然,议既定,乃延城区徐雨舫先生为之主纂......”

徐雨舫在初辑序中略述:我姚北乡楼氏,宋录事公五世孙,名曰萃者,由甬奉化迁姚江,厥后克昌,繁衍日盛,其子姓之散处多在沿塘一带本宗向无印谱,乾隆间,裔孙大中,始有录自先代旧纂者钞谱全帙,继此续有增辑,而八世祖润公和涧公两派又各叙本支......

据宋录事公第十二世孙宗敬编《楼氏家乘》叙:......不才宗敬,因游宦告老归家,偷一日之暇修辑家乘,以详分派易再星霜而告竣......      

从《宗谱》跋和序、叙中略知,该宗谱最早由录事公十二世孙宗敬公,曾任直隶镇江府迪功郎,年迈告老归乡编纂《楼氏家乘》。录事公第十九世孙锦环公,于一七零四年续谱,录事公第二十四世孙大中公,于一七六九年根据宗敬、锦环二公旧谱录有藏本,到第二十五世孙显章于一八六八年发起增修宗谱,与其子登堂相辅为理,父子同心,编纂了一部完整的《姚江楼氏宗谱》。又过了六十年,到一九二八年由宋录事公第二十七世孙仁标、二十八世孙肇品、伟隆发起,二十九世孙宝贤等协助采访征集信息,另聘请徐雨舫为主,编纂了这部《姚江楼氏初辑宗谱》。

宗谱凝聚了姚江楼氏十八代人心血,从宋录事公始祖至今,已达千年,代代相传,历历在目,清晰的梳理了姚江楼氏低塘胜真公派和潮塘勇仁公派的繁衍史和迁徙史,便利后人追宗溯源

《宗谱》有新编命名行弟:盖自二十六世为始 ,按此照取,明德之嗣世有贤良诗书继业忠孝传芳美成在久积善必昌典则永守先烈用光。本命名最后先烈用光的,按字面排列应为更好。

《宗谱》有族规十二条三十六字并有详细的诠释:虔祭示、洁祠宇、藏祭品、进神主、崇宗功、尊公议、严宗法、辨嗣系、重功名、慎出纳、整丁规、杜讼隙。

《宗谱》有族箴十二条三十六字并有详细的诠释:孝父母、睦兄弟、笃宗族、厚亲邻、务本业、亲贤才、端心术、教子孙、慎交游、戒争讼、重祭祀、省坟墓。

姚江楼氏族规族箴,传承千年家风,每一条每一字都凝聚着先人的人格品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

 

三、《宗谱》为什么叫姚江楼氏宗谱

《宗谱》联族合同议据记载:......窃维我祠以录事公自宋以来为迁姚始祖,第五世萃公所自出,至第七世祖鑨公生两房,长润公徙潮塘,次涧公素居低塘,从此为南房后房分离起点,既而两房子姓见若参商,视同秦越,更致数典忘祖,及采访参考草谱,始知一脉相传,本有棣萼联辉,荆树重荣遗意,足意全尊祖敬宗收族之道焉......”。录事公八世孙涧公素居低塘楼家,润公迁徙潮塘楼家,两地相距约六公里,迁徙年代无考,按世系年代推算,大约在公元十三世纪。《宗谱》里经常出现的几个地名,南有低仰和低塘,北有潮塘和垫桥,据考证,只是各年代不同的叫法,低仰即现在的余姚市低塘街道。低塘曾有低仰堰、低仰镇之名。据史载,古代低塘境内有后堰、南堰、新堰,船只过堰时产生一低一仰,谓之低仰堰。北宋时期,杭州湾海岸线北移,低塘沿海一带陆续有外来移民定居,并围垦造田,为了抵挡海潮侵袭,居民开始自发筑堤塘,以保家园。当时由于居民势单力薄,仅根据海岸地势而筑,东西不连贯,形成一段段的堤塘,史书上称之为散塘。这种散塘在台风来时,常被冲毁,导致居民流离失所。一零四七年,余姚县令谢景初征集工役万余,在低塘北约一公里多地方,始筑官修海塘称大古塘即现329国道位置。一一九六年余姚县令施宿征夫役六千,修筑从上林至兰凤的大古唐4200丈。当时的大古塘连贯一致、坚固高大、气势雄伟,居民自筑的散塘与高大坚固的大古塘相比,就成了又低又小的塘,原低仰便易名为低塘。

《宗谱》所指迁徙潮塘、垫桥(又称下垫桥),经考证,即现在的慈溪市长河镇贤江村。潮塘、垫桥是姚江楼氏南房对北房所在地习惯叫法。长河镇成陆于北宋开宝(公元968-976年)年间,盖因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先民筑潮塘以御海潮,村民由南北移,渐成村落集市。贤江村在长河镇的西段,因历史变迁,地名已变更过多次,贤江村的前身是分江市村,人民公社时叫九大队,年老者也有叫垫桥头的。长河镇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在当年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年代,这条河道通过姚江可以直达宁波等地,20吨的运输船也能通行。街道也是依河东西走向建在潮塘路上,称为潮塘街,街南称为潮塘南,街北称为潮塘下楼家在潮塘南,北临潮塘街,西依垫桥江,故《宗谱》中称大房润公迁徙潮塘,也有称迁徙垫桥的,实都指向现在的贤江村楼家。

低塘和潮塘两支楼氏合编《宗谱》,相距六公里,非同村同乡,但当时同属余姚县管辖,姚江为余姚的别名,余姚许多的姓氏家谱都被冠上姚江二字,如姚江徐氏家谱、姚江赵氏家谱、姚江罗氏家谱等,故楼氏也以姚江冠名,称为姚江楼氏。《宗谱》凡例中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近村茅氏谱面曰虞湖茅氏家谱,又劳氏谱面曰孝义劳氏家谱,虞湖以村名,孝义以乡名,缘子姓聚族而居,故可冠之以村以乡,吾楼氏散居姚邑,豈可以一村一乡限之,因该之曰姚江楼氏家谱。”该《宗谱》已九十年未续,希望能在离《姚江楼氏初辑宗谱》百年前再续前谱,仍冠姚江二字,以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不忘始迁祖萃公迁姚渊源,延续姚江楼氏世系。

 

四、姚江楼氏始祖考

楼氏起源于周武王灭商纣后(约公元前1042年),武王追思先圣王,派人找到大禹三十六世孙娄云衢,封为杞国公,赐木为楼,以主夏祀,号东楼公,遂娄云衢后人以楼为姓,东楼公为中华楼氏的始祖楼氏迁徙浙江的时间及始祖无考。在东汉早期,东楼公四十二世孙楼重玉(公元64-131年),讳讫,号雄樵。文韬武略,世袭仕宦,汉永元七年(公元95年)升三军府总都尉,随窦宪北伐匈奴,建立奇功,汉安帝赞其功绩曰凌蛮消雪,握阵屯云,功高汉室,掌执武文,边寇安静,王业乃兴”,遂加授麒麟阁护军都宪,赠太师。汉顺帝永建六年(公元131年)五月十二日薨于朝,享年六十八岁,御葬于乌伤(今义乌)香山。重玉后裔以义乌为中心,厥后克昌,繁衍日盛,后裔遍布浙江各地,主要在义乌、东阳、永康、宁波等地浙江楼氏多数都是重玉公的后代

姚江楼氏以奉化宋录事公承皓为始迁祖,那么奉化楼氏来自何处?奉化楼氏与义乌香山派楼氏有什么关系呢?笔者为此查阅了奉化市文保所藏《峨阳楼氏家谱》、天一阁馆藏的《甬东楼氏家谱》、《鄞塘楼氏家谱》、东阳楼氏及永康楼氏等地家谱,并拜读了郑传杰、郑昕两位作家创作的小说《楼氏家族》,阅读了楼钥的《攻瑰集》

楼钥曾说:“四明之楼实出于东阳,不知所迁。”又“虽闻吾族自婺而迁,不知所始。自某一行推而上之,至八世祖而止。惟曾叔祖一十五助教墓志云:‘六世祖自婺迁于明’,是钥之九世祖也,又不书其讳。”从这段话中可知,奉化的楼氏出自东阳或说是婺州(东阳、义乌均属婺州),据东阳和义乌楼氏家谱线索,东阳楼氏来自义乌,所以奉化楼氏来自于义乌,但不知是何时迁于此,最多也只能前推至楼钥所称的九世祖,又不知其名。按相关家谱记载,九世祖为兴业,八世祖为绍宗,七世祖即承皓。

但从现在几地楼氏家谱分析 ,我们追祖只到承皓是清晰的,承皓之上则有多版本,且各宗族之间争议较大。承皓,又名光皓,生于周太祖广顺元年辛亥年(公元951年)正月二十日,卒于宋乾兴元年壬戌年(1022年)五月初一日,享年七十二岁,配刘氏徐氏,葬奉化三都雷家岙坐壬向丙。早居奉化东门外三都舍墟村,后又迁到告成寺。咸平景德年(998-1007年)以财赀奉化县录事,号称录事公,喜好委财乐施、惠及乡里。录事公生五子,(其他谱称昇)、杲、哲、四、宝。 杲生郁(1008-1077),北宋庆历八年(1048)王安石任鄞县知县,写信邀请楼郁到明州城教书,明州城庆历五先生之首,培养了许多朝廷重臣,如舒亶、袁毂、罗适、丰稷等一批人。郁由此在宁波城内居住,成为后来四明楼氏的始迁祖。楼郁后裔一门在宋朝二百多年间,出了进士以上官员35人,郁之孙楼异,成为明州府最高长官,楼异孙楼钥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也是四明楼氏最高级别的官员。

录事公承皓的第五子宝的曾孙萃,迁姚江南乡。为余姚始祖。迁徙年代无考,以承皓公出生于公元951年推算,萃迁徙余姚大约在公元1100前后。萃生四子,长子瓛(huan)迁住东巷,次子琏住冯村,三子瑞住中巷,四子瑀(yu)住中巷。

楼萃始迁入地点,据《姚江楼氏初辑宗谱》敘:双雁之族以世系考之,属吾祖录事公第二子杲府君曾孙萃所迁也,萃公九世孙迪功郞讳宗敬,其自序家乘,言萃中年游学缘探堂姪言者,遂之姚邑之南乡双雁祖师菴,因见凤山下有座雁山朝有龙泉,东有鸠岭,西有雉墩,慨然喜曰,此董墅里之地,必兴旺焉。遂购屋数间而棲之......。又据十九世孙拱北的自敘:......数百年人文间起,距余姚西南数里楼巷,推为望族......

由此推断,余姚西南双雁楼巷,即现在的余姚兰江街道楼巷畈村,宋时称双雁乡,附近好多地名都带雁,这是一个规模不大的自然村,至今村南边还是大片的农田。该村现有57户人家,大部分都姓楼,仅少数异姓氏是后来迁入的。

《宗谱》中的楼巷、中巷、东巷、楼家畈与楼巷畈应该是指同一个地方,楼巷畈的“畈”,是对楼巷的修饰词,畈字的解释是指乡村主干道两旁对称分布的农田。目前住在楼巷畈的楼氏族人,是萃公的第三、四子的后裔,当时住中

巷。谱载萃公第三子的后人死后葬在楼家畈,也说明中巷与

 

余姚兰江街道楼巷畈位置图

 

楼家畈在相近的地方。

萃公长子瓛迁住东巷,到瓛孙子润、涧时都迁住海滨,东巷没有瓛的后裔留下。萃公第二子琏住冯村,冯村离楼巷畈十里路,分上冯村、中冯村、下冯村三个自然村,经实地了解整个冯村没一户楼姓人家,从宗谱里看,琏的后裔到已没有记载,消逝几百年,所以冯村已找不到楼姓人家,未知还能找到琏公后裔否?

时的楼巷是否像冯村一样分东巷、中巷、西巷,如果推理成立,则(东巷+中巷+西巷)=楼巷。楼巷、楼家畈即现存的楼巷畈,这是目前原双雁乡唯一存在的楼氏自然村。(说明,11月底获息,楼巷畈家谱与姚江谱已对接上)

萃公长子瓛的曾孙润、涧离开东巷迁至海滨(余姚北部靠近海边,在现在的329国道南)。萃公七世孙勇仁迁徙潮塘(现贤江村),为潮塘始祖。萃公十六世孙承祖生二子维新、维亨。维亨生四子,长子应龙,次子应凤、三子应麒、四子应麟应麒只传一代,应龙是贤江老楼屋的始祖,应凤是西楼屋的始祖,应麟是东楼屋的始祖。东楼屋和西楼屋还在,至今约300年左右。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宗谱中所说的潮塘并非慈溪市宗汉镇潮塘村,这是一个重大误区。上节已对潮塘、垫桥与长河的由来作了说明。目前关心、研究姚江楼氏的专家学者,包括部分姚江楼氏族人,都误以为宗谱中所记载的迁徙潮塘,是迁徙至宗汉镇潮塘村。实际上当年编宗谱时,是以低塘涧公派一族为主,低塘人对贤江村勇仁公派的人居住地统称为潮塘或垫桥,也有称下垫桥。最有说服力的,迁徙潮塘的勇仁公的后人,现都在长河镇贤江村,有世系表为证。为此我又特地去了宗汉镇的潮塘村,向村民了解都说没有一个姓楼的,更没有楼家存在,用反推法更证明了我的判断

五、结尾

读完《姚江楼氏初辑宗谱》,我眯起双眼,遥想祖先承皓公从东阳迁徙奉化,萃公从奉化迁徙余姚时的艰辛困苦的岁月。以前商贸流通还不发达,异地经商甚少,迁徙不外乎做官或逃难,除了为官者,如果家境优越,能有几人会背井离乡。他们或独自或携老带幼,肩挑行囊,餐风宿露,乱世年间,颠沛辗转,带着上代人的寄托,去寻找一处能安身立命处所。先人们心中有个美好的希望,前方要去的地方一定比老家更美好。所以萃公后人从四明山麓的双雁迁徙至海滨、低塘、潮塘,随着杭州湾海岸北移,一路向北迁移。同时从先辈不断迁徙的历史中,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起早贪黑,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的艰难岁月;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那份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顽强拼博精神;我仿佛看到了......。

姚江楼氏初辑宗谱能完整的保存至今,使后人能有机会了解楼氏世系源流,得感谢保存宗谱的孝明太公长子金祥公次子金水公,也感谢热心于楼氏文化的松其公。我家世代,与孝明太公家世交很好,孝明太公为人豪爽耿直,仗义助人,待人非常亲热。这次金祥公听说我要借《宗谱》,给了我很大支持,对我研究姚江楼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该《宗谱》编印已过去九十年,由于当时的信息收集、通讯、交通等客观条件今非昔比。故《宗谱》中存在几处错误,也在所难免,为方便他人解读,也为日后修订《宗谱》时参考,现摘录如下:

1、增补承皓公生卒。《宗谱》缺少姚江楼氏始迁祖承皓公的生卒年月,可参考甬东楼氏家谱,承皓公又名光皓,生于周太祖广顺元年辛亥年(公元951年)正月二十日,卒于宋乾兴元年壬戌年(1022年)五月初一日,享年七十二岁,葬奉化三都雷家岙。

2、卷首P15原序开篇一句:“谨按娄氏之先少康之子东楼公封于杞邑。“东楼公并非少康之子,应为少康后裔。

3、卷P30“自东楼至今近四千载......”改为“自东楼至今近三千载......“。一百多年前写的叙,那时还不足三千年。周武王公元前一0四六年灭商,后才封东楼公,误增一千年。

4、卷首P19“双雁之族以世系考之,属吾祖录事公第二子杲府君曾孙萃所迁也……”,“杲府”应改为“宝府”,萃是录事公第五子宝的曾孙。

5、卷二、三第十二页,廷法出生年月有误 ,原记载:“生于同治癸亥年三月廿五日戌时”。经查手工记载的家谱,应改为:“生于同治癸酉年三月廿五日戌时”。

完稿于2018年12月31日

2021年12月3日修改

 

 

 

 

 

 

拨打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