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阳新县成氏建祠修谱简史
2021-07-28
浏览次数:2083   
发布者:

范公立业
阳新始祖范公,生于汴梁,胄族之后,字文华,排行第六,又称范六。少壮好学品佳,精通经史。后周显德三年丙辰岁(956)受皇命赴兴国州任知军。任职期间,深得民心,届满谢职,百姓堵车挽留,遂择郡内湖头畈为家。娶卞氏、孔氏,生子一,名汝舟;舟娶赵氏,生子二:长子文玎,次子文珂。玎娶孟、莫二氏,生子三:仲便、仲寿、仲响;次子文珂娶黄氏,生子四:仲礼、仲祖、仲福、仲禄。复娶周氏生子四:名仲重、仲熙、仲荣、仲谅。因居地临富河岸边,常遇洪灾,有种无收,极其困苦,又遭金兵作乱,民不聊生,共议迁地。于是在真武祠内顶戴师主成九八郎,立誓盟,遇坑则止。从而昆季星散,各守誓言,遇坑地而求安。便公居界头大苎坑;寿公居尖山大茶坑;响公居宝川岩头大箬坑,响后返迁河南中牟县,后裔复迁湖北黄安县;礼、祖、福、禄、重、熙、荣、谅与父同居鸭儿池,即今星潭太河。
    
范公立业,流传五世发族。四世便公娶肖氏,生男子胜,孙季岳、季兴二公。岳公生子三:万一、万二、万三,其后外迁,发族西港、颜坑、姜源三庄;兴公袭祖业发族黄桥;寿公发族尖垅;仲礼、仲祖、仲福三公发族太河;仲禄公从太河迁往汉川发族;宗贵由太河迁居黄陂发族;仲响公携子迁居河南中牟县复迁黄安县,发族于光山、罗山、息县、新县。以上各支派行统一,儿孙繁盛,现有七万余人之众。随后外迁者多,散居吴楚,乃至全国各地及海外。清朝仅黄桥、太河二庄,徙迁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福建、江苏、河南、河北、山东、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和省内汉川、黄陂、京山、天门、安陆、蕲春、武穴、黄冈、武昌、英山、麻城、蒲圻、嘉鱼、洪湖、咸宁、监利、汉阳等县市达二百多户。还有各个朝代贤哲外赴任,就地安居者不少。尽管散居,但血脉相连。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取得联系,给外地赤子寻根带来极大困难。因而,我成氏不少孝敬祖宗之人,只能就地立庄、建祠,共祭鼻祖,难得连谱。
建祠史略
祠乃祭典之所,宗亲聚会之地,有宗而有祠。我成氏黄桥宗祠,由明朝永乐年间,贵州提刑按察使成务公(字在机号南岳)提议,并召集族人商议,始建祠于黄桥杨坪。这里左青龙,右白虎,四面群山环绕,庄田肥沃,物产丰富,上库下堰灌溉,南往南昌,北通武汉,交通极为方便,距龙港街仅三华里,买卖贸易近便,天地护佑,人杰地灵。
    
建祠至今已六百年,其中重建两次,维修数次。康熙已亥年(1720),因始建祖祠倾圮,吾族六庄群首集议,以首建祠、次修谱为重任,并推荐永慎公担任建祠之重务,时经两载告竣。乾隆已亥(1739)冬祭后,六庄合议,历时一载,修缮恢复原貌。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遭兵燹之灾,宗祠全毁,且公路穿祠而过,族人痛心疾首。抗日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召六庄群首于黄桥聚议重建,经宗亲协力,历经两年,初步告竣。
    
更值得一赞的是成惕轩先生,为维护宗祠尽心竭力。原武(汉)南(昌)公路串祠而过。当时建祠修路同步进行,首人多次与对方磋商,均无效应,只得将此事报知惕轩先生,经他亲自询翰,瞬刻而改。惕轩先生为宗祠顺利建成所立之功,宗亲世代赞扬。
    1966
年又遇文革,房梁屋柱、龙凤麒麟雕刻全被毁于一旦,迄今无法复原。
    
又一五十个春秋过去了,木质结构的宗祠,经风吹雨淋,虫蚁侵袭,仍有倒塌之险。这是祖宗留下唯一之珍贵遗产。省府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我氏族人商议,并由龙港镇人民政府以龙政发[199727号文,向上级机关请求拨款维修。上级决定用国家拨一点,族人捐一点的办法,将木质结构改为钢筋水泥结构,现正在维修中。
修谱简史
    
成氏宗史,上记列祖列宗,下记嗣孙眷属,考世系,查生殁,有据可稽。人有宗,族有谱。成氏宗谱始于南宋,历经明、清、民国,前后续修八次。乾隆三届以后,正处战乱之中,社会变革之时,加之居住分散,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难以收族联宗。家乘史料,底本失散,大部保存受损,残缺不全,以致九届续修难觅史料,幸亏黄桥庄善法隐藏有首卷献出参照,样本撰好,草呈告竣。
历届修谱情况如下:
    
南宋理宗时期,七世孙万二公,字彦礼,号野墅先生,名卿。校勘国史,遗有谱稿藏于笥中。
    
度宗咸淳十年甲戌(1274),九世孙成镗,名壬七,字声之,号修镗,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恭帝德+二年(1276)丙子正月诏命翰林院纂修天下姓氏谱,翰林院承事郎成镗上言:草茅下士恭际圣朝,叨登甲第,蒙恩擢用翰林院编修,奉敕。溯之先,周室之苗裔,文王七子叔武之后,周武王封其弟叔武于,后裔以国为氏,后去邑为成,入楚始祖范,产自汴梁,於后周显德三年(956)以通经宰永兴。即今兴国路知军,深得民心,谢职众皆挽留,遂择郡之湖头畈而家焉。同时镗公得野墅先生遗稿,善承其志,因其时山川阻隔,鱼雁未通,欲修之而未果。草谱以藏於家中。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4)七世孙彦允公,由安陆卫调任陕西汉中卫,续订遗稿防兵燹藏于家中。
    
明景泰六年乙亥(1456)由景高、克良二公,谨遵允公遗法,续修宗谱一次,更为缕悉,绘成六卷。
    
明宏治十三年庚申(1501),在景高、克良二公所订老谱基础上续修一次。
    
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己九月(1618)由云壑、正官、孟修三公主持续修,十六世孙正官公序曰:成者有叔月惠,锦岭;兄必洪、必焕;弟正邰、正功、正杞、正莲;侄功仁、功巍、功廷、本亨、本易、士俊、士璋等同心协力,捐资付梓。
    
明天启六年丙寅岁(1627)西港十七世孙联芳公,就吾宗任蜀顺庆府正位公遗草示余,侄士廉周游本族,编次付梓。
    
清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岁(1721)二十世孙永庆、永抡、永授、永均等不避寒暑参互考订,越二年而谱牒告竣。
    
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春月(1785)廿一世孙斌迈公,字道立,才华出众,于康熙庚子中乡试第八制军史,才压三楚。在此期间,公抱着联宗收族志向,於壬寅(1782)春开编,由先礼、先监公担其重任,时经三载,获宗谱告竣。
    
清道光四年甲申冬月(1825)六庄合修一次
    
清咸丰十年庚申岁(1861)六庄合修一次
    
清光绪十一年甲申岁(1886)六庄合修一次
    
清宣统三年辛亥岁(1911)六庄合修一次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岁(1937)六庄合修一次
    
共和国丁卯岁公元1987年六庄合修一次

   


拨打电话咨询